摘要:
1. 美國總統川普先是對多國祭出對等關稅,又宣布延緩開徵時間90天,引發全球經濟劇烈波動,大幅影響產業、內需市場及股市。
2. 企業應盤點資源、重新估算短期資金,並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策略,關注消費者行為、核心能耐和通路配置。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對特定國家加課「對等關稅」,就在9日正式課徵前夕,突然宣布暫緩,僅課徵5日實施的10%基本稅率。短短一週內,全球經濟指標劇烈波動,堪稱今年的第三隻黑天鵝。
第一隻黑天鵝來自產業面,
中國電商來台免運,搶攻消費者錢包。
第二隻黑天鵝則來自內需市場——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11個月以來的低點(編按:消費者信心指數為針對台灣民眾對未來6個月消費狀況的抽樣調查)。
根據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該數據降至自2024年5月以來的低點,其中台灣民眾對未來半年的物價水準、家庭經濟、國內景氣、就業機會與投資股票時機等5項指標均呈現悲觀。
如今,第三隻黑天鵝導致股市市值蒸發,產業衝擊持續擴大,消費者荷包日益緊縮。許多朋友與同業不禁發問:「接下來該怎麼辦?」
早在2012年,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就在re:Invent年度大會上給出答案:「我常被問『未來10年有什麼會改變?』但幾乎沒有人問我『未來10年有什麼是不會改變的?』其實,我認為後者更重要,因為企業應根據那些穩定不變的事物,來建立商業策略。」
對零售業者而言,究竟什麼是不變的?
答案是:人、貨、場3大零售價值要素不會改變,但其結構會因外部環境與內部資源而有所調整。
面對大環境動盪,就像是一場企業韌性的壓力測試。回到原點,我們需重新盤點以下4個基本面向:
1.盤點資源,重新估算內部短期資金
在市場前景不明的情況下,面對川普政府的多套政策劇本,企業都需重新盤點資源配置,並給自己2個靈魂拷問:
1. 若未來6個月營收歸零,公司能否存活?
2. 若1年內營收縮減50%,公司能否撐住?
根據這2個問題,應同步盤點公司內部可迅速變現的短期資產,如現金、應收帳款、境外所得等,同時評估短期負債與日常營運開銷,從財務面進行精實管理,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最壞情境。
2.盤點客戶,重新釐清市場需求
客戶即市場,市場即客戶樣貌的集合。面對川普實施對等關稅後,客戶樣貌與需求將出現哪些轉變?在當前市場碎片化、甚至粉末化的情況下,能否精準掌握客戶面貌,將成為企業打造護城河的基石。客戶分析可從以下4個角度進行:
1. 按人口特徵分類:如性別、年齡、居住地區等。
2. 按行為傾向分類:如興趣、生活習慣等,例如愛登山者、品酒者。
3. 按消費動機分類:如為打發時間、提升自我、彰顯身份等。
4. 按客戶關係分類:如喜歡我們的、不喜歡的、曾經支持過的、尚未接觸的族群。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刻,建議從每個角度逐一拆解分析,並確保分類原則符合「彼此獨立、完全涵蓋」(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此外,還需進一步思考:當可支配所得減少,各類客戶會如何調整他們的消費行為與支出模式?
3.盤點核心能耐,重新聚焦差異化
企業的核心不變之處在於「核心能耐」(Core Competence)。根據管理學者普哈拉(C.K. Prahalad)與漢默(Gary Hamel)的定義,所謂核心能耐,須具備不可複製性、可延展性與價值性。也就是說,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與資源運用方式,是否具有獨特性,以提供客戶具備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
對等關稅政策實施後,企業在掌握與運用資源上的成本將受到哪些影響?若調整勢在必行,哪些是影響較小、可行性較高的應變方案?更重要的是:我的產品或服務,夠不夠「殺」?是否具備像台積電晶片那般的關鍵性,非我不可?
若產品不夠具吸引力,殺價策略又敵不過中國電商的平價替代品,那我們的核心能耐是什麼?這些問題不能憑直覺回答,而應透過「商業模式畫布」、「價值主張圖」等策略工具,邀集團隊共同盤點與討論。
4.盤點銷售場景,重新調整通路配置
所有交易必有其發生場景。當停滯性通膨風險升高、民眾荷包縮水,消費者會轉向哪些通路?
不變的基本需求仍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非耐久性商品(更換週期在1年以內),且性價比越高越受青睞。因此,消費場景也將轉向時間成本低、交易成本低、高性價比的通路。
換句話說,現階段的銷售場景設計,必須兼顧降低營運成本與提升銷售效率。零售與品牌業者應重新精算低性價比、高建置成本的通路,如實體門市與電商平台,同時積極佈局高性價比、低建置成本的通路,例如品牌直播間、短影音帶貨等。
透過建立多元通路、佈局適當的消費接觸點與銷售流程,不僅能提升轉化率,更可分散經營風險與壓力。
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說:「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危機之中,往往蘊藏著轉機。當黑天鵝來襲,與其消極應對,不如化壓力為動力。應對挑戰的過程,也將深刻影響我們未來的軌跡。
從外部打破是壓力,從內部打破是成長。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正面迎戰,走過這一遭。
在商業世界裡,沒有奇蹟,只有軌跡。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文章刊登於商周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1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