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拼多多正式在台灣提供免運服務,將對本地零售業造成衝擊。
2. 零售品牌要與拼多多區隔,不能僅靠低價競爭,應關注消費者的核心需求,並透過顧客旅程分析,精準定位目標客群與購買動機。
3. 單一通路已不足以應對競爭,品牌須整合實體、電商與社群平台等通路,串連不同的渠道,以發揮最大綜效,提升消費者黏著度與品牌競爭力。
今年初,全球流量排名第二的電商平台、被稱為「平替之王」、「市場屠夫」的拼多多,正式在台灣提供免運服務。台灣所有的零售業品牌,除了淘寶外又多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來搶占消費者的荷包與心佔率,這次真的要繃緊神經了!
台灣市面上的商業書籍,有9成以上都在解析美國電商巨頭,對於中國電商的研究卻少之又少。中國電商不僅具備美國電商的商業模式與數據演算法,更在此基礎上深入洞察人性,並將其轉化為各種專案行動,打法更直接、直覺、強勢,且迭代速度極快。看似缺乏精緻策略,卻能精準打動消費者,而拼多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拼多多為何能橫掃電商市場?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以「團購+F2C (Factory to Customer)+百億補貼」的模式,並受惠於騰訊提供的用戶流量,使其在壓低生產與行銷成本的同時,仍能為消費者提供高CP值與高度娛樂性的購物體驗。
短短3年內,拼多多註冊會員突破2億。2022年,拼多多正式進軍海外市場,在美國推出海外版拼多多——Temu,同樣主打高CP值策略。
2023年,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成為美國上市市值最高的中國公司,全球電商平台排名僅次於亞馬遜。阿里巴巴花了二十多年才達到2000億美元的市值,而拼多多用不到10年就超越阿里巴巴,憑的就是極致的價格戰,以及由龐大價值鏈生態系驅動的飛輪效應。
如今,拼多多在台灣推出免運服務,所有零售品牌若還維持原有的經營模式,恐怕效益將大幅縮水。但危機也是轉機,不妨將拼多多與淘寶的來襲視為一場壓力測試,透過以下3個靈魂拷問,檢視你的品牌是否能夠在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拷問1:我的價值主張與拼多多有何不同?
拼多多創辦人黃錚曾表示,拼多多的價值主張是「好市多+迪士尼」,即結合好市多的高CP值與迪士尼的娛樂刺激,為消費者提供商品的功能價值與情緒價值。
試問,我們品牌的價值主張,與拼多多的差異在哪裡?價值主張必須具備差異性,才能讓產品與服務真正有所區隔。
品牌可以參考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歸屬感、尊重與自我實現。拼多多主攻生活必需品市場,以高CP值滿足消費者的安全需求,成功實現「後發先至」的市場策略。然而,除了價格之外,消費者還有其他需求,而品牌能否提供更貼近他們需求的價值?
若現有品牌或零售業者過於依賴低價策略,將難以與拼多多、淘寶、酷澎等全球性綜合電商競爭。因此,必須回歸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創造除了價格之外的附加價值,例如情感價值、選物價值或娛樂價值。
拷問2:我的目標客群是誰?他們為何願意購買?
營收公式為:
營收 = 來客數 × 客單價
要提升營收,必須增加來客數、提升客單價,或兩者並進。而來客數往往比客單價更具影響力。因此,我們的第二個拷問是:我們的客群是誰?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購買決策過程是什麼?
舉例來說,A客人進店時指名購買某款商品,而B客人只是路過隨意看看。A可能是因為看到網紅推薦而前來購買,B則是因為被廣告吸引而隨意進店。這兩者的決策流程截然不同——這便是「顧客旅程」。
客人進店後,哪些因素能促使他們掏錢購買?又有哪些因素能讓他們回頭消費,甚至願意主動推薦給親友?品牌的定價策略與價值訴求,多半取決於顧客旅程。因此,我們是否清楚掌握目標客群的樣貌與購買動機?
拷問3:多元通路之間,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彼此有無串聯?
現今消費市場已高度細分,品牌要成長,必須布局實體店面、電商、社群直播等多元通路。然而,關鍵不在於「是否擁有多元通路」,而是這些通路之間是否能夠有效串聯,使消費者在購物旅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與品牌接觸。
要讓多元通路發揮綜效,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 模組化:品牌是否建立了統一架構,以整合多元通路,確保不同通路既能獨立運作,又能相互協作?
2. 互補性:不同通路之間能否互補,以發揮1+1>2的效果?
3. 共生關係:各通路之間是否能透過價格策略、獎勵機制等方式相互綁定,創造互利共生的環境?
平替時代,價值為王
《孫子兵法‧九變》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不要以為競爭者不會來,而應該做好萬全準備;不要指望對手不會發動攻勢,而應該強化自身優勢,讓對手無從突破。攻擊決定得分,防守決定勝負——在平替年代,唯有清晰的價值主張,才能讓品牌立於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文章刊登於商周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1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