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月入30萬?直播平台執行長:找到100個粉絲就可以

 ​商業週刊

 2023年12月15日

▌作者簡介 鄭凱陽,直播帶貨系統「就醬播」執行長。
我曾經在《哈佛商業評論》讀到一篇討論直播帶貨的文章,文章一開始給了一個場景: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在一場公司內部會議中說,傳統電商受直播電商影響下滑,這種狀況讓他聯想到諾基亞手機事業崩盤前的氣氛。
沒多久,阿里和京東分別開始做組織重整,因應「播商時代」的來臨。
去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和京東2大電商平台的商品銷售金額(GMV, Gross Merchandise Value)分別下滑1.1%和8%,而中國2大直播帶貨平台抖音和快手,在雙十一的銷售金額成長了75%,且仍在快速成長中。
回看台灣,去年直播電商透過社群平台直播的成交金額超過450億元,規模相當於10%的台灣電商市場,預估2023年的總金額會超過1000億元。

直播大浪來襲,直播帶貨究竟能否讓你我賺到錢?答案是肯定的,掌握粉絲、產品、社群3大關鍵要素,就能創造一桶金。今天先來拆解第一個要素:粉絲。 根據就醬播1600位直播主、累積7年的統計數據,如果同時間穩定有100個人在線觀看,一個月營業額要破百萬不困難;用平均毛利3成計算,月收入就有30萬元。但問題來了,要怎樣讓100人穩定在線觀看直播呢?

要做到這點,首先得打破3層腦霧:
腦霧1:粉絲團人數多=百人穩定在線觀看直播
在開賣前,請先思考這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這些人會習慣來看你的直播?答案是,創造了「人與人的連結」。

我們普遍有個錯誤認知,以為「流量=銷量」。實際上,在直播帶貨的場域,流量絕對不等於銷量。許多人數破百萬、甚至兩百多萬人的粉絲團,開直播卻沒人來看,因為他們缺乏「社群資本」(Social Capital)。「社群資本」指的是實際意識到你這個人或品牌,並且感興趣的潛在用戶,也就是他在進直播間前,已經與你有所連結,對你有印象、有好奇,想多了解你的人,而不是光熟悉你的相關產品和話題而已。

換言之,直播帶貨要的是黏度和喜好程度,不光是數字大。
腦霧2:砸錢買廣告=百人穩定在線觀看直播
要當賺錢的直播主,要問的第二個問題是:我有多少錢能砸?

答案是,錢未必能創造穩定的黏度,關鍵在於穩定持續的曝光、創造穩定持續的連結,也就是要「搏感情」。
也許有人會說,創造連結、累積100人來看還不容易嗎?砸錢買廣告不就得了?直覺上最簡單粗暴直接的做法是砸錢買廣告、建好粉專,然後放很多影片等,然後在第一次開播的時候,把直播氣勢衝起來。這樣也是一種方式,但是你有多少錢讓你這樣衝?

實際上,要讓100人與你產生連結、為了你上線看直播,要花的不是錢,而是時間。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跟100人產生連結?根據每個直播主的狀況、產品的不同,需要時間也不一樣,有人花2、3個月,有些人半年。
根據我的觀察,至少多數直播主的路徑在前2、3個月培養人氣,在各社群頻道如FB、官方LINE,或是在TikTok利用短影音累積粉絲資源,也定期開直播,讓大家習慣你的直播。用時間去搏感情,只要你是真心,一定不會換到絕情,用買的流量其實不持久。
腦霧3:高顏值擔當=百人穩定在線觀看直播

做直播帶貨,就是建立以「你」為主角的品牌,人設至關重要。許多人認為人設是俊男美女、高顏值擔當的專利,實則未必。成功的直播帶貨人設是直播主由外到內與頻道、產品都有連結,而且樂於分享、勇於展現自己,不排斥與人線上溝通,一次至少花上3、4小時,固定每週上線來展示自己、銷售商品。如果在銷售過程中還能進一步傳達自己的理念和故事,更有加分效果。 所以,最後你要問自己:我要做哪類型的直播主?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答案就在你身上。越了解自己的美,越能放大自己的美;人設越清楚,粉絲才找得到你。
總結來說,直播帶貨要賺進第一桶金,以下3個關鍵數字要摸透:
有100人持續、穩定的同時在線觀看。
至少要100天持續、穩定的在各種社群通路上曝光。
請定期直播,每次至少3小時。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本文同步刊載於商業周刊網站

想要了解就醬播提供的價值服務嗎?

讓我們快速探索就醬播的服務

立即聯繫專員為您說明介紹

聯繫專員 了解系統價值
近期消息

 ​2025年2月21日

 ​商業周刊專欄

直播帶貨,真能拯救企業?清潔劑賣1年賺進千萬營收

摘要: 1. 直播電商的成本低、互動性強,適合中小企業轉型。品牌應善用即時且多樣的直播內容,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進而促進轉化。 2.直播電商...

 ​2025年2月10日

 ​商業周刊專欄

棒球12強吸走所有流量,平庸的直播主覺得「與我無關」、厲害的卻能大賺

摘要: 1. 棒球12強冠軍賽期間,直播主觀看人數大幅減少,但部分主播因應得當,透過即時互動或商品銷售,化危機為商機。 2.發生突發事件時,...

 ​2025年2月6日

 ​商業周刊專欄

2025做直播帶貨必知關鍵字「情緒需求」,3關鍵抓住消費者的心

摘要: 2025年的消費行為,從「懶消費」趨勢轉變為「情緒消費」,品牌可透過提供TP值體驗、提供消費者內在意義及多元銷售通路等方法,建立與消費...

更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