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俗字寫作台灣),西方國家亦稱福爾摩沙(葡萄牙語:Formosa),是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海峽距離約130公里,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
臺灣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為板塊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陸島,是東亞島弧之一部分(由菲律賓板塊潛入歐亞板塊形成),全島被北回歸線貫穿,氣候炎熱夏季偏長,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6][7],下雨量約近世界平均值之3倍[8][9][10]。島上地勢崎嶇不平,少數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外,剩下約七成面積之地形為山地與丘陵,由於地殼變動,海拔變化大,最高點可達3952公尺,以上因素使得人類難以開發台灣[11][12],但也讓山區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豐富多元[13]。
人口約2300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約700萬人。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主: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閩南(河洛)、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閩南裔為臺灣最大族群。從歷史來看,約三萬年前冰河時期開始有人類遷移至台灣活動,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14],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
說起台灣不可忽視,享譽國際的特色之一[美食],[信仰]
容我娓娓道來


歷史
[編輯]
向北港進香的習俗在白沙屯拱天宮建廟之前已存在[1],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陳志城入墾本地,繼有駱當入墾於過港莊,續有林、王、鄭等諸姓加入墾荒,當時由先民奉請軟身媽祖供奉於民宅(爐主家)。故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至北港,遠在為建廟前即已開始,比起拱天宮的162年歷史來說,該活動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到了咸豐晚年白沙屯居民有鑑於媽祖神像長年輪值奉祀於爐主家遲遲未有禮拜殿堂,村民倡議集資創建,於同治二年(1863年)建成白沙屯拱天宮,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1930年經一甲子的風雨剝蝕土埆結構已漸斜傾,有失禮神誠敬;地方信士提議,為使廟宇堅實穩固,改以磚石修建。